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物质世界》制作物品方法介绍(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23-03-29 11:24:21作者:小编酱

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综合练习
第一章 绪 论
一、填空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状态、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
2.社会调查研究作为一种体系,它包括如下阶段:一是选择课题;二是设计研究方案;三是收集资料;四是整理与分析资料;五是解释调查结果以及检验调查结论.
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理论基础和具体科学原理.
4.社会调查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题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整体的理论、原则、、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科学.
2.系统:指事物构成的内外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存在而组合的有机整体性.
三、问答题
1.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1)关于社会调查研究及方法的理论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刻.
(2)许多新兴科学的研究结果运用到社会调查研究中,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
(3)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也更加完备和科学,使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大提高.
(4)为了使社会调查研究中主观意愿成分减少,就需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5)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使社会调查研究的效率得到空前提高.
2.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坚持客观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要从具体情况出发.
(2)认识事物的差别和变化,把握事物所处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
(3)充分占有客观资料,经过多次反复研究,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
(4)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社会调查研究中的系统性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1)要注重对象的整体性.
(2)在界定系统的界限时应明确清晰.
(3)要注意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外在联系.
(4)要注意全过程的层次性和顺序性,把系统的发展过程看作一个与自然历史一致的过程.
(5)注意发挥系统的自我调节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平衡适应功能.
4.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作用?
(1)是认识现实社会的重要手段.
(2)为正确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3)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基本原理
一、填空题
1.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2.人口构成一般分为人口构成和人口过程两个方面.
3.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按照区域范围来讲,主要有社会中的个人、初级群体、组织、阶级阶层、民族、社区等.
4.按照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来划分,调查类型可以划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三种.
5.描述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性研究.
6.解释性研究是以探讨社会现状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目的的调查研究.
7.社会调查依时序划分可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两种类型.
8.社会调查按照研究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类型.
9.社会调查按照对象的多少,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三种类型.
10.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变量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测量的四种变量,层次最低的是定类.
11.概念或命题的操作化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
12.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
13.信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调查手段的信度,二是所取得的资料的信度.
14.信度和效度是判断调查方法和手段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名词解释题
1.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通过直接、间接的关系、按着一定原则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
2.阶层:指同一经济地位的人们,根据他们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呈现出的分层.
3.社区:指由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人们结合的社会共同体.
4.定性研究:是对某一社会现象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者经验材料为依据,运用演绎、归纳、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对某种事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类型.
5.定量研究:是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6.全面调查: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所作的无一遗漏的逐个调查.
7.抽样调查: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地抽选出一部分单位作为总体的代表进行调查,抽样调查的结果作为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类型.
8.个案调查:是在全部研究对象的范围内选取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的一种类型.
9.定序变量:指变量的取值(即变量值)除了有类别属性之分外,还有等级或次序的区别.凡属于等级或次序上有区别的变量均为定序变量.
10.操作化: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
11.信度:指调查中所运用的手段和取得的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12.效度:指调查方法、手段和调查结果的有效程度.
三、问答题
1.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道德社会化,即人都要学习和适应社会对人伦关系等规范,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2)性别社会化,即按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的人都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
(3)政治社会化,即个人取得和政治生活的参与权的过程.
(4)民族社会化,即个人成为这个民族,必须具有民族意识,接受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社会组织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1)具有固定的目标.
(2)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
(3)具有更严格的规范.
(4)具有更稳定的结构.
3.定性研究有哪些优点?
(1)多运用典型调查方法来获取资料,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获得结论.
(2)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寻其本质特征和要素,从个别的、典型的材料中得出结论.
(3)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
4.定量研究有哪些特点?
(1)在实地搜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
(2)在对样本研究中,定量研究运用变量、操作化、假设、检验等方法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
(3)定量研究是为了认识社会现象的不质提供量的说明,通过量的研究来了解事物的性质,或者通过量的分析了解某一社会现象各个要素之间量的关系.
5.简述命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地位.
(1)命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它规定了调查研究的方向.
(2)规定了收集资料的范围.
(3)科学、准确地表达了调查研究的主要观点或概念.
6.在哪些情况下必须进行初步假设?
(1)调查研究的范围比较窄,调查研究的问题较为深入的专门问题时.
(2)在一些解释性调查研究和预测性调查研究中,应进行假设.
(3)所调查内容较为复杂而现有资料和现象模糊不清时,也应进行假设.
7.简述操作化的作用.
(1)可以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2)可以使概念或命题量化,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避免了分析的片面性.
(3)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建立在量的基础上,可以使定性分析避免主观臆断.
8.影响资料信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调查者本身的问题.比如,对调查方法不甚了解,或调查不深入细致,或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或带着框框去寻找材料,甚至人为地编造材料.
(2)调查所运用的方法、手段存在问题.比如,调查方案、方法设计的质量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等.
(3)被调查者由于种种原因,对调查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4)进行调查时环境对被调查者产生不利的影响,资料处理过程中出现疏忽和偏差.
第三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
一、填空题
1.课题的提出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是调查研究的第一步.
2.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提出的.
3.调查研究类型可以分为:描述型调查、比较型调查、因果解释型调查、评价型调查等.
4.调查研究目的的陈述形式有:条件式、差异式等.
5.社会调查研究的组织形式一般有:调查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等.
二、名词解释题
1.描述型调查:指通过调查,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一种调查类型.
2.比较型调查:指把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或同类事物进行差异比较以认识研究对象属性的一种调查研究类型.
3.因果解释型调查:指研究被调查对象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以及因果关系的一种调查研究类型.
4.评价型调查:指对所研究的事物得出社会价值属性的一种调查研究类型.
三、问答题
1.从理论方面提出课题有哪几种情况?
(1)重新验证已被证明的理论的正确性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2)对某一理论作补充论证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3)证明某一理论的适用范围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4)对原有理论产生怀疑,为了否定或部分否定这个理论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5)对社会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回答.
2.选择应用性的调查研究课题,大体上有哪些情况?
(1)为制定政策进行调查研究.
(2)为了了解事物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而进行调查研究.
(3)为了制定规划或计划进行调查研究.
(4)为了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进行调查研究.
3.确定课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课题的确定取决于社会的各种需要.
(2)要考虑课题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
(3)要考虑课题的范围.
(4)要考虑课题成果的大小.
4.简述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
(1)查阅文献.
(2)咨询活动.
(3)研究几个启发性的实例.
第四章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一、填空题
1.在全面调查中,可以按照调查的次数和周期分为一次性普查和经常性调查.
2.在非全面调查中,可以根据被调查对象中选择的调查单位不同分为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分为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和部门统计报表两类.
4.经常性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
5.信息系统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全国性的信息系统、专业性的信息系统、地方性的信息系统.
6.从本质来看,典型调查是一种选样调查.
7.个案调查的步骤一般可分为立案、资料搜集、诊断、治疗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
1.普查:指为了某种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手段.
2.经常性调查:指结合日常登记和核算资料,通过定期报表而进行的一种经常的、连续不断的调查.
3.典型调查:指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的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
4.抽样调查:指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要研究的对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取得资料,并用以推算总体单位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5.简单随机抽样:指将所有总体单位事先不加任何选择或处理,任其自然位置从中任意抽取预定的单位个数作为样本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1.普查有哪些特点?
(1)时间性极强.
(2)调查资料全面,但不够深入细致.
(3)人力、物力、资金耗费大.
2.普查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1)普查的调查时间必须统一规定.
(2)调查期限不宜过长.
(3)调查项目一经统一规定,不得任意改变或者增减.
(4)为了使资料有连续性、可比性,普查应定期举行,以利于分析.
3.一个较好的信息系统应该具备哪些优点?
(1)适用性.即适应使用者的需要.
(2)准确性.能准确地提供使用者所需的信息.
(3)快速性.能及时地提供使用者所需的信息.
(4)经济性.建立一个系统和获取所需的信息花费的费用应该最少.
(5)广泛性.使用者能从信息系统得到多方面的信息.
(6)延拓性.信息系统应能不断延伸,拓展,使最新信息不断进入其中.
4.典型调查有哪些特点?
(1)从本质看,典型调查是一种选样调查.
(2)从选择数量看,典型调查是一种小型调查.
(3)从调查的具体方法看,典型调查是一种解剖麻雀的调查方法.
(4)从调查结果看,典型调查是一种侧重于定性分析的调查研究.
5.典型调查有哪些局限性?
(1)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干扰.
(2)缺少科学的定量分析手段.
(3)所代表的总体范围和调查结论的适用范围不易统一.
(4)只适用于同质性较强的对象.
6.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
(1)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单位.
(2)根据样本资料估算总体的数量特征.
(3)抽样估算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7.类型抽样时划分类型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划分类型要科学,类型之间应有清楚的界限.
(2)类型的数目不易过多,以免失去类型的特点.
(3)必须知道各类中的单位数目,以便确定在各类中抽取的样本单位的数量.
第五章 问卷调查法
一、填空题
1.问卷调查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使用范围宽,二是有利于定量统计分析.
2.问卷的基本构成是:问卷的题目、调查与填表说明信、主要内容、调查实施情况记录等四个部分.
3.问卷语句的类型有三种,即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和假设提问.
4.问卷问题的回答有两种:即开放式和封闭式回答.
5.通常在比较大规模调查时,其正式问卷一般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为辅.
二、名词解释题
1.问卷调查法: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依据调查目的设计的问题,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2.调查说明信:指在问卷的卷面上给填写者的简明短信,用意是通过说明此项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消除对方的顾虑和紧张,争取被调查者的支持与合作.
3.开放式回答:指设计者不提供具体答案让回答者选择,而是回答者没有范围控制的自由回答.
4.封闭式回答:指问卷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再提供一定范围的若干可供回答人选择的答案,由其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确定.
三、问答题
1.问卷的问题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哪几种?
(1)关于事实的问题.如:年龄、性别、职业等.
(2)关于行为的问题.
(3)关于原因或理由的问题.
(4)关于态度或情感的问题.
(5)关于环境的问题.
2.调查实施情况中应该记录哪些内容?
(1)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可供参考的重要情况和问题.
(2)访问后的效果评价.
(3)调查复核后发现需要进一步复查和修正的项目等.
3.问卷的语句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必须围绕调查主题设计.
(2)语句中所运用的概念要明确、具体,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或一词多义的概念.
(3)必须杜绝造成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之间产生歧义的概念,一面造成同一概念不同的理解.
4.问卷调查中对敏感性问题应该作哪些技术性处理?
(1)提问可假定敏感性问题有多种回答形式,使回答者放弃一些顾虑.
(2)淡化敏感性,指出某些行为、态度或观念带有普遍性.
(3)用尊敬的口吻称谓社会地位比较低的阶层和职业.
5.编排问卷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先问容易回答的问题.
(2)敏感性问题放在问卷的较后部分.
(3)开放性问题应该放在问卷的最后面.
(4)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5)有时为了帮助回答者回忆和联想,可先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6)尽量使问卷在问题的形式、长度、回答的上具有多样性和生动性.
第六章 访谈法
一、填空题
1.一般访谈也称初步访谈,此类访谈有一套完整的访问提纲,目的为了验证一种假设理论或政策.
2.深度访谈希望发现一些新的要素,此类访谈主要适用于探索性研究.
3.访谈法的主要特点是: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回复率高、控制性较强等.
4.实施个别访谈大致分为四个步骤:进见、建立融洽关系、正式访谈、告别.
二、名词解释题
1.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的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搜集提供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技巧:指在进行访问时,以最合适、最有效的,取得被访者的信任与合作,以获取真实可信的资料.
三、问答题
1.进行集体访谈搜集资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要对参加访谈的人进行选择,参加者应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代表性.
(2)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7-8人为宜.
(3)要注意造成访谈气氛,让被访者由轻松的漫谈逐步地转入正题.
(4)要注意控制访谈人的相互影响及方向.
2.访谈法有哪些不足之处?
(1)访谈费时费力,不能大规模地进行.
(2)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都可能在访谈中出现偏见与错误.
(3)常常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3.如何与被访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1)发掘被访者的优点.
(2)真诚地关怀被访者.
(3)以被访者关心的事为话题.
4.在有结构访谈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使用统一的访问提纲.
(2)要按照顺序提问题.
(3)要始终采取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
(4)要尽量保证一次完成.
5.访谈者自身应该具备哪些品德修养?
(1)诚实的品质与一丝不苟的精神.
(2)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3)开朗的性格和勤奋的工作态度.
6.被访者不愿合作有哪些原因?
(1)被访者对访问感到迷惑和不理解.
(2)被访者对访谈的内容不感兴趣.
(3)被访者无暇费时接受访问.
第七章 观察法
一、填空题
1.从研究者的观察来划分,观察可以分为结构性观察和无结构观察两种类型.
2.从研究者在观察中扮演的角色来说,观察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3.观察法的基本原则是:全方位原则和求实原则.
4.有结构观察的程序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检验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
1.社会观察:指有目的地用感观或辅助工具搜集人们各种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
2.无结构观察法:指研究者不预先设计出观察项目,也不专门探究某一行为,而是观察和记录在研究对象本身及其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件.
3.有结构观察法:指观察者在观察前设定所要观察的活动和行为,并根据预先设定的反映类型,制定出严格的观察记录表格.
三、问答题
1.作为科学的观察应具有哪些特点?
(1)具有研究目的.
(2)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
(3)科学观察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观察.
2.如何才能减少人为的主观观察失误?
(1)密切注意各种细节,详细做好观察记录.
(2)确定范围,不遗漏偶然事件.
(3)积极开动脑筋,加强与理论的联系.
3.观察法有哪些局限性?
(1)研究者对于环境因素难于控制.
(2)只有较少指标可以用数量表示,而大量的观察资料难于数量化.
(3)观察研究的样本比较小.
(4)观察者难以进入观察环境,接近观察对象.
4.在参与观察中应该掌握哪些技巧?
(1)消除观察对象的戒备心理.
(2)尊重并顺应观察对象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生活.
(3)与观察对象共同生活,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
(4)参与群体的活动和个别的接触相结合.
(5)对被观察者提供帮助以增进互助关系.
第八章 文献法
一、填空题
1.从文献的来源上看,文献包括:私人性文件、公务性文件、宣传性读物.
2.文献研究从方法上可分为定性的文献分析和定量的文献内容分析两大类型.
3.文献定性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文献摘录、分析文献资料与研究主题的关系、说明主题.
二、名词解释题
1.文献法:指从各类报告、报表等文字材料中寻找值得研究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2.直接文献:一般称第一手材料,是由社会事件或行为的直接参与或接触者撰写的.
3.间接文献:指转手的第二手资料,不是由事件的直接参与或接触者撰写的,而是通过目击者的叙述或阅读第一手资料之后所撰写的报告、文章等.
4.有结构文献研究:指有预先设计的组织和研究提纲,通过对文献中所涉及资料进行有目的的量化,验证原来理论假设(观点)的研究方法.
三、问答题
1.文献研究有哪些优点?
(1)可以避免研究者对调查对象本人带来任何影响.
(2)可采用较大的样本.
(3)所得到的资料质量高、费用低.
2.文献的定性研究有哪些特点?
(1)注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强调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
(2)注重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而不过分注意内容的表达形式.
(3)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而分析的有效性比较强.
第九章 试点调查法
一、填空题
1.试点调查法有实践性、代表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根据试点的手段是否直接作用于被研究对象,可把试点分为直接试点和模型试点.
3.根据试点的环境,试点可分为实验室试点和实地试点.
二、名词解释题
1.试点调查法:指为了取得实行某一政策或方案的经验,固守一个有代表性的基点,进行一个时期的持续调查,系统地搜集和积累第一手资料,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试点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借以指导全面工作的调查方法.
2.平行试点:也叫对照试点,指既有试点组又有控制组或对照组的一种试点方法.
3.连续试点:指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观察或测量,以检验假设的一种试点方法.
三、问答题
1.试点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确定试点目的和试点课题.
(2)建立试点假设.
(3)进行试点设计.
(4)选择试点对象和完备试点环境.
2.试点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各有哪些?
优点:(1)能直接揭示或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2)有利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缺点:(1)难以选择到有充分代表性的试点对象和试点环境.(2)在现场试点中,无法排除非试点因素对试点过程的干扰.
第十章 会议调查方法
一、填空题
1.根据调查者进行调查的不同,会议调查可以分为列席旁听型、专门举行型、附带进行型.
2.会议调查法的特点是:灵活性强、有效程度高、综合性强、可控性强.
3.会议调查方法应遵循缜密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题
1.会议调查方法:指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的会议,利用会议的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
三、问答题
1.会议调查方法有哪些作用?
(1)能够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调查效率.
(2)能够使调查对象集中、客观、具体地反映情况,保证了调查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3)是完善调查手段,增强调查信度和效度的有效形式.
2.会议的组织工作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1)确定出席调查会议人员的标准要求、会议规模、次数及会议主办人员.
(2)确定调查会议举办的时间、地点,并安排好会场.
(3)确定出席调查会议的人员名单.
(4)确定会议的主持人.
第十一章 资料的整理
一、填空题
1.可靠性审核一般通过检查资料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信度来确定资料的真伪.
2.常用的资料可靠性检验方法有:经验法、逻辑法和资料来源检查法.
3.对历史资料加工的常用方法有折算法、调整法、推算法和再分组法.
二、名词解释题
1.资料整理:指根据社会调查的目的,对社会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或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组、汇总和再加工的过程.
2.汇编:指按调查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编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够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的材料.
三、问答题
1.简述资料整理的意义.
(1)是对社会调查工作质量的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深化.
(2)是对社会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开始.
(3)是社会调查积累资料的需要.
第十二章 调查资料的分析
一、填空题
1.定性分析是对事物物质的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
2.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三种.
3.理论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因果分析法、辨证的分析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题
1.相关系数:指表明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数.
2.回归分析:指对有相关关系的变量,根据大量资料找出合适的数学表达式,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然后进行推断和预测.
3.归纳法:指从个别的东西,推导出一般的东西,是从大量的个别事实形成一般性的理论认识的方法.
三、问答题
1.分析资料阶段的定性分析主要内容有哪些?
(1)明确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把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分门别类进行定量分析.
(3)从定性角度验证最初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是否成立.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填空题
1.撰写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如实反映和记载、描述客观实际的主要阶段.
2.根据调查性质的不同,调查报告可以分成叙述性调查报告和分析性调查报告.
3.撰写调查报告的一般程序包括确定主题、取舍材料、拟定提纲、撰写报告和修改定稿等五个步骤.
二、问答题
1.确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1)调查报告的主题必须与调查主题相一致.
(2)要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确立观点并重新审定主题.
(3)调查报告的主题不宜过大.
2.撰写调查报告在取舍调查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资料要充分、完整.
(2)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筛选.
(3)在调查资料量很大时,在材料分析之前,都要对材料进行取舍.

为什么说实践是现实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或生存.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主体和主观这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它包括主观而不能归结为主观.
2.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客体的客观事物在成为客体的前后都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首要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
1. 决策.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
2. 制定目标.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 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4. 检验结果.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宇宙由哪些物质组成

若想知道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从机械的角度来说,就得将宇宙中各种不同的物体一一列出。因为,从机械的角度来看,各种不同的物体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如果从有机的角度来说,宇宙中只有一种物体,该物体就是宇宙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因为,从有机的观点来看,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同物体,都只是量子的不同状态及其不同的组合。这就好比是问,人类社会是由什么构成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由人组成的。至于社会名流

收藏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